新聞
劉仲賢博士演講全文 -《未來學校建築及(零碎)設計的虛空結合》

劉仲賢博士演講全文 -《未來學校建築及(零碎)設計的虛空結合》

2021年1月28日

以下為我們的主理合夥人—劉博士於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智慧教育孵化器的開園活動中,進行了主題為《未來學校建築及(零碎)設計的虛空結合》的分享,以下是演講全文:

作為建築的圖紙格式,線條和幾何形狀構成了設計的「語言」。非凡線條的作品試圖捕捉「線間」的空白,並非純粹用來作拼貼圖形工具,而是與時間的概念有關。

「一幅設計圖,既是對未來可能性的前瞻性展現,又是對特定歷史的恢復。它證明了它的意圖,並總是挑戰著它的極限。在任何情況下,一幅設計圖不僅僅是物件的投影,不僅僅是一堆線,更不是對慣性慣例的一種屈從。」在此處顯示的時間切面,部分是建築元素的碎片投影爆炸在紙的表面,表現出沒有一個單一的時刻,而是在暗示過去和將來的變更。

「建築設計就是一切以設計喚起文化記憶的建築」:就是一個不停地在經歷孵化的有機過程,歷史演變和文化網絡轉變。這些建築物應該會講故事,我們難以忘記我們周圍的建築物對我們情感的投射。

羅馬的萬神殿建於公元118年,而麻省理工的中庭主體拱形建築是1916年啟用,兩者相距差不多1800年。埃及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,而羅浮宮的現代金字塔是1989年啟用。雖然兩者方體形態一樣,但是所採用的物料是充分錶現了現代科技的進步,塑造一個「相對立」的效果。

「提供有意義的體系結構不是模仿歷史,而是表達歷史。」實際上(1)城市的總體規劃、(2)具創意的單體建築、(3)室內空間功能和體積感、以至(4 )現代5G資訊科技系統的應用,都不斷在其固有方向以外的方向上伸延。

總體規劃對「設計、密度、需求」需重新定義、分解並建構,而解構美學便是處理設計方向的靈感。由此架構來展現未完成方體完整對比概念的空間。 「沒有公共空間,我們就沒有城市」,任何規劃設計都必須從公共空間和人的規模開始。

如何讓解構設計的美學與周邊環境產生自然的互動,促使建築物與人從而產生迴響。我們從影像化組成的立面造型來傳達特定含義或像徵特定概念;和如何創建不同的方體並影響內部空間功能、「要如何從一個想法變成現實」,設計與科技的結合尤其重要。

建築物經由建築師隨著時代不斷進行演變、進化。

Frank Gehry (弗蘭克·蓋里) 習慣使用大膽奇特的方體造型和令人讚嘆的建築材料,因設計令路人絕對困惑而產生的敬畏,記憶力的增強來自意外的遭遇。 。麻省理工電腦中心20號樓成功地整合了解構主義的建築技術,以挑戰平凡的建築類型,在校園內營造出令人回味的體驗。

建築形態被解放,學校不再只是方盒子,堆疊策略將操場及其開放區域放置在教室上方,建築物的頂層被賦予活力新功能,資源重新分配,使得更高質量的新體驗。為附合環境與能源永續性需求,在城市環境中的學校進行解構其功能和方體,然後再次建構互動關係;承接5G 資訊科技系統的植入,幫助建構未來多元學習文化的元素。

隨著科技的進步,建築師能更盡情地發揮對附合人與解構建築美學的創作,在所有情況下,包括由城市總規、建築主體以致人於方體建築中的行為關係,我們都可以去親身體驗和理解,這些要素構成了不可分割的現實,即對立統一,而在科技的輔助下都能被優化及改進。

最後,希望大家在歷史巨輪的推動下,不斷反思,接受創新,嘗試用對比思維,喚起大家對保存建築物中的歷史及文化記憶。

@2024 Rocco Design Studio
magnifier